你是否也在煩惱:現在真的適合做投資決策嗎?當新聞不斷出現關於戰爭、通膨危機、AI取代工作、景氣下滑的消息時,許多人都陷入焦慮。這篇文章帶你用五個理性步驟,學會在亂世中穩健做出不後悔的投資判斷。
「投資焦慮不是你一個人的事!
這張圖告訴你,台灣投資人面臨的五大焦慮來源,你中了幾項?」
焦慮來源 | 說明 |
通膨上升 | 日常開銷增加,資產實質價值縮水 |
國際衝突 | 地緣風險升高,市場不確定性增加 |
AI崛起 | 工作替代性高,職涯規劃不穩定 |
景氣轉弱 | GDP下修、消費力下降,市場成長性趨緩 |
媒體恐慌資訊 | 社群與新聞過度放大風險,影響投資判斷 |
一、了解「投資焦凍」:當你不是太衝動,就是完全不敢動
當國際局勢動盪、經濟前景不明時,許多投資人容易陷入一種叫做「投資焦凍」(Freeze or Flight)的情緒反應。這是一種來自焦慮的本能反應:一方面想馬上做出改變,另一方面卻又什麼也不敢動。近來,台灣民眾面對房價高漲、股市震盪、美中關係不穩定、烏俄戰爭延長,以及AI技術快速崛起、勞動市場受到衝擊等問題,許多人產生了「到底該不該投資?」的心理矛盾。

💡 解決建議:自我覺察情緒反應
- 承認自己的焦慮是正常的:你不是唯一一個有這種感覺的人。
- 避免立即性反應:情緒高漲時不做重大財務決策。
- 記錄下自己在焦慮時的思緒與衝動行為,找出背後的擔憂源頭。
📌小提醒:真正影響你投資結果的,不是事件本身,而是你如何回應這些事件。
二、用「情境模擬」來檢視你的擔心是否合理
擔心現在投資會不會踩到地雷,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情緒。尤其當台灣房市在政策打炒房下出現轉折、股市在高點盤整、美國聯準會仍可能再度升息、地緣政治風險未解……投資人的壓力指數不斷攀升。但這些焦慮是否合理,取決於你有沒有用數據與實際情境來模擬。
🛠 解決建議:最壞情境演練 + 資金試算
- 建立「萬一⋯⋯怎麼辦」的沙盤推演,例如:萬一房價下跌20%,你的資金是否撐得住?
- 做現金流表與損益模擬:評估手上資產、可動用資金、負債比例與緊急預備金。
- 與專業營業員討論風險容忍度與停損機制,讓擔憂具體化,轉化為行動計畫。
📌小提醒:恐懼感會在你開始計算與分析時,自然消散。
三、回歸你真正的投資需求,而不是只看市場消息
我們常看到有人因為聽到「升息」、「裁員」、「全球衰退」等關鍵字,就暫停所有投資計畫。但事實上,投資是基於個人目標,而不是每天的頭條新聞。假如你正準備規劃退休、孩子教育金、或想提高資產效率,那你就不該因為外部雜音而偏離主軸。
🎯 解決建議:明確投資目的,與目標時間綁定
- 問自己三個問題:這筆錢什麼時候要用?這個投資對我的生活有沒有實際幫助?萬一波動,我能承擔嗎?
- 建立「以終為始」的投資策略:依照你的目標年份、期望回報與風險容忍度,做出最適的配置。
- 使用自動化紀律方式如定期定額、再平衡配置等方法來降低情緒干擾。
📌小提醒:做投資,不是跟新聞跑,是跟人生目標走。
四、調整投資配置,而不是極端「全進全出」
「是不是應該全部賣掉股票?」「現在是不是該ALL IN美元?」這類極端思維,在動盪時期特別常見。但多數專家提醒:真正穩健的投資人,懂得在風險之間找到平衡,而不是極端操作。
🔧 解決建議:採取中間方案,靈活配置
- 適度降低高風險資產比重,例如減持科技股、改持公債或短天期基金
- 增加資產防禦性部位,如黃金、美元資產、低波動ETF或期貨避險工具
- 若熟悉期貨市場,可用小型合約做風險對沖或波段操作,靈活保留進退空間
📌小提醒:投資的關鍵不在於「做對一次」,而在於「活得夠久」。
五、設定資訊過濾器,拒絕被情緒新聞牽著走
台灣媒體與社群平台上,每天都充滿各種「利空警告」、「爆賺機會」、「數據不妙」等驚人標題。過度關注這些資訊,會讓你的情緒起伏不定、判斷失準。更重要的是,這些訊息多半跟你的實際資產分配無直接關聯。
📚 解決建議:打造專屬的資訊濾網
- 僅追蹤2~3個你信任的財經來源,避免每天被不同聲音拉扯
- 設定每週一次的固定投資回顧時間,而非每日頻繁調整
- 若資訊焦慮難以克服,可尋求專業營業員一對一解說與策略建議
📌小提醒:你不需要成為全世界的情報中心,你只要照顧好你自己的資產就夠了。
📌 結語:做對投資決策,不是等時機,而是準備好自己
在通膨壓力持續、AI快速改變產業、地緣政治風險升高的背景下,許多投資人陷入「不動也怕,動也怕」的焦慮循環。但理性的投資決策,永遠不是等「天下太平」才開始,而是你是否準備好——用方法取代情緒、用策略取代直覺。
✅ 若你需要有人協助做資產配置、設定停損機制,或想進一步了解期貨操作方法,歡迎與【兆豐期貨營業員練俊廷】聯繫,讓專業協助你在風雨中也能前行穩健。
👉 點我開戶與諮詢